中国税务 2001年 第11期
人文精神
大音希声 善言不辩
上一篇近年来“学术规范化”的呼吁显然是中国学术“现代化”或它同国际学术“接轨”一类必有的冲动之一。现代社会要广泛交流,不是两个山汉唠嗑,什么乡言俚语只有他们自个儿听得懂。我们要想交流,而且在交流范围内被人接受,就一定得有秦始皇那样的标准化和交通规则一样大家都得遵守的东西。可问题是,这所谓“统一规范”是不是就是西方的规范,或者即使是,但搁现在的中国是不是都能行得通办得到,我是有点怀疑的。因为现在我们的研究其实并没有全都走向世界,很多事还是关起门来不归他们管。就拿脚注来说吧,如果你一定要“言必有据”,甚至抄条《论语》引句《老子》都正儿八经照西方杂志的样儿,一一注明哪本书哪个版本,第几册第几页,正面或反面,哪个城市,哪家出版社,哪一年,等等,那编辑这一关就通不过。前两年,我做过一点“引进”尝试,结果证明行不通,几乎回回都被大笔删削。只有一家杂志让我漏网,居然一字不易花老大篇幅给我印“西式脚注”,但在别人看来,这也大有制造特权、骗取稿费之嫌。我觉得传统题跋式的“写作年代”挺好,本来不可少,可是很多杂志都嫌它碍事,删,也是毫不客气。相反,我认为如同狗牌实属多余的“作者头衔”(没有它就成了“丧家犬”),外国和本地的杂志早先都不登(或不大登),但这两年,为了提高声望,显示权威,倒是蔚然成风。外国好的进不来,中国好的留不下。“势利眼”最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