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古今中外及其他
上一篇下篇: 如何读《孙子》
《孙子》这本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真可谓“见人人殊”。有的人,如毛泽东,从里面看到的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有人,像哈特,看到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各种各样的人,关心的焦点不一样,兴趣也不一样。但是不管你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读《孙子》,《孙子》本身只有一个。作为一部古代文献,它的基础研究是不允许胡来的。你总得原原本本地从它的历史源流,从它的一字一句来理解。在这方面,我们搞古书的人还有一点发言权。
第一, 我们要考虑到古书分类的概念,即《孙子》在古书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兵书按四部分类法是属于子部,但是本来它像数术书、方技书一样,也是一个独立的门类。所以我们先讲讲古代兵书有哪几种,《孙子》属于其中的哪一种。一般说,古代兵书有三大类:一类讲怎么治军御兵,比如说军赋、兵制、阵法、垒法,以及操阅训练等。这类书是兵书的一种,它类似后来政书中的“兵典”,如《通典》中的《兵典》。其实后来的《武经总要》和《武备志》,里面都有这方面的内容。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司马法》。还有一类兵书是专门讲兵略,即通常所说的“兵法”,它的代表作是《孙子》,还有《吴子》、《六韬》等等。第三类是讲军事技术,比如军械、武术、攻城术、守城术、天文地理等。其早期代表作是《墨子》的“城守”各篇,因为古代军事技术的集中体现是攻城、守城术。中国早期图书的目录《汉书·艺文志》把兵书分成四门: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在中国古代兵书的分类里,《孙子》是属于狭义兵法中的“权谋”类。“权谋”类的特点是:“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可见它不仅是战前通盘考虑的大战略,而且还包括其他三类。所以它又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我们读《孙子》都很佩服它的言简意赅,富有哲理,但大家一定不要离开兵书的总体孤立地欣赏其智慧。那样你就不会明白《孙子》的“超越性”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因为兵法是从军法中脱胎出来的。如果你把最抽象的东西孤立起来,离开了后勤保障、军队建设、军队训练、天文地理以至兵器等这样一个总体,那么你就会陷入一种纯粹的技术论,就变成了一种博弈论、“空手道”。这样做是很危险的。虽然我们读书人并不知道怎么用兵,但我想军人会对这个有更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