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 2009年 第11期 “税收·发展·民生”征文

父亲的纳税情怀

孙显程 上一篇 下一篇

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与黄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他,对税收有着别样的情怀。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家分到了三亩责任田。三亩地的庄稼活儿对于父亲这个种田的老把式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农闲时节,父亲琢磨着干点什么。那时,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农民买东西多是到村供销社。供销社的商品单一而紧俏,并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看到这种情况,父亲萌生了做点小买卖的想法。于是,父亲借钱买了辆“大金鹿”牌自行车,一到农闲,父亲便骑上“大金鹿”,不辞辛苦地从几十里外的县城驮回些生活日用品,走街串巷去叫卖,每天能赚三五元钱,一来贴补家用,二来供我弟兄两人上学。遇上四邻八乡的赶集日,父亲也赶过去,摆摊卖货。为此,父亲常常要跟工商和税务的人员打交道。后来,我问父亲当时收税是个什么标准,父亲憨厚地说,公家人说多少就多少,反正他们也没有装进个人腰包里。每次提及税收,父亲总是颇有感触地念叨几句:“要想富先修路。我十五六岁到东海趸鱼贩卖,坑坑洼洼全是羊肠土道,趸一次鱼不知要遭多少罪。如今,国家投资给咱老百姓修起了四通八达的公路,这钱不都是收税来的嘛!”没想到只有小学文化的父亲竟有这样的税收认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