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 2016年 第6期 文化长廊

从印花税票面额变化看民国通货膨胀

曾耀辉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末民初,战乱频仍,民贫国穷。清朝廷、民国北洋政府至国民政府前期发行货币采用银本位制,通货膨胀并不明显,这一时期政府发行的印花税票面额较为稳定可作为一个佐证。

清末政府仿行西洋税制试办印花税,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发行双龙戏珠图印花税票一套六枚,面额分别是2文、10文、50文、100文、500文和1000文,当时1000文铜钱兑不到1两银子,从中可看出那时的印花税票面额不高,物价较为稳定。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正式成立至1936年的25年,物价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升降不大,有时反而出现通货紧缩、物价下跌的现象。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从民国初期到1935年底,实行货币银本位制,而银本身是贵金属,不可能大量投放,因此银元币值比较坚挺。自1935年11月改银元为法币(纸币)后,纸币越印越多,特别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货币快速贬值,物价飞涨。从民国税票面额的变化,即可清楚地了解当时通货膨胀的情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