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研究 2000年 第8期 工作研究

论投资发展态势、投资结构与税收

吕国臣 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国家税务局 上一篇 下一篇

  一

从1996年经过治理通货膨胀实现“软着陆”,到1999年物价持续走低、增长率下降出现通货紧缩,人们通过实践和分析对比,对投资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了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前者主要是由于投资失控,引发了经济过热;而后者则是由于投资增幅连年降低,消费市场低迷和出口下降造成的。当然,两者都有着深层次的结构性和体制性原因。可以说,这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改变单一所有制成份,改变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现象。1997年,gdp的增长速度由上年的9.6%降低到8.8%。接着1998年又下降到7.8%,1999年为7.1%。到199 9年,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连续3年下降。市场价格总水平继续下降。其负面影响已显而易见。国家面对日渐加深的通货紧缩的威胁,及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诸如增发国债,七次降息,启动股市,信贷消费,增加工资,征利息税等等,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尤其是为了扩大总需求,国家采取了财政借债扩大支出的政策。1998年,国家年初计划发行国债2808.5亿元,下半年为了扩大需求又追加发行1002.5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此举与其他因素相加,共拉动当年gdp增长1.5个百分点。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61.3%,即拉动gdp增长4.9个百分点,可见投资贡献之大。1999年计划发行3415亿元国债,之后又决定增发600亿元国债,其中相当部分(共496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骨干企业技术改造财政贴息,对于扩大投资需求起到很大作用。专家在进行经济政策评价时普遍认为,这是在治理通货紧缩、扩大总需求方面所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如果没有财政发行国债扩大投资需求的政策,国民经济运行的萧条程度将会更加严重。然而,尽管政府已经做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通货紧缩有所遏制,也出现了一定的缓解迹象,但是由于政府的“孤军作战”,政策上还存在局限性,贯彻过程中也会出现“政府失灵”的一面,尤其是过去能够取得明显效果的做法和经验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今天的情况。因此,国民经济在低谷中继续运行,增长乏力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市场物价的总体水平仍处于下降状态。尤其是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的增长率仍呈下降趋势,其中,在全部完成投资额11764亿元中,更新改造投资只有2103亿元,只占到17.8%左右,比上年同期反而下降1.7%。而房地产投资2229亿元,占18.9%,比上年同期增长18.5%。在全国积压房地产问题尚未得到较好解决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不但大大高于目前正在攻关解困、急需调整结构并升级换代的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进行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而且高出整体平均增长水平(8.1%)10.4个百分点。这种投资增长的格局想必已经引起有关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什么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不管是盲目投资还是投机性投资,房地产投资总是能够“兴风作浪”?国家对房地产投资的宏观政策是否还存在导向问题?各级政府在实现宏观调控中是否存在“越位”或“缺位”?这种形势持续下去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这些问题值得人们密切关注。当然,从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形势看,积极的财政政策,确是目前情况下最为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1999年gdp取得了7.1%的增长,为2000年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阅读全文